汽車產業
汽車產業為技術與資本密集的產業,其產業鏈相當龐大,牽動相關產業非常廣,一部汽車由約三萬多個零件所組成,涵蓋鋼鐵、塑膠、橡膠、玻璃、機械、電機、電子、服務等不同產業,且相關從業人才專業包括研發、製造、採購、行銷、管理、保修等技能,因而匯集成完整的汽車產業,故汽車業有「火車頭工業」之稱。
汽車產業的上游主要為相關零組件製造商,中游為整車中心大廠、組裝、修理及技術服務,下游則為品牌廠商與銷售服務據點。
一、上游
汽車業的上游很多,主要為零組件的生產,包含鑄造、沖壓、鍛造、機械加工與熱處理等程式,產品包括車燈、輪胎、鈑金、鋁合金鋼圈、引擎蓋、保險桿等,汽車產業內彼此的關聯性及影響層面很大,因汽車製造及組裝流程複雜,需要超過三萬個零件,零組件經過品質檢驗合格之後,再送至中心廠組裝,因此零組件廠商與整車中心廠形成中心衛星工廠體系,具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,各個整車中心工廠均會向上、中、下游進行程度不一的垂直整合。
臺灣汽車零組件廠初期大多從機車零組件入門,後因政府實施自製率辦法,使得汽車中心場在國內尋求適合的工廠,進行零組件開發。因臺灣汽車業受到國內市場規模小產量難以突破因素影響,多數汽車零組件廠商如車燈、保險桿、橡膠與塑膠等多朝售後服務產品發展。汽車零組件可分為「出場原車零件」及「售後維修零件」;「出場原車零件」可分為原廠委託製造(OEM)以及原廠委託設計製造(ODM);而「售後維修零件」又可分為正廠零件(OES)以及非正廠零件(AM),非正廠零件通常供應維修及改裝使用,而臺灣的零組件廠商多以AM市場為主。
因臺灣汽車零組件廠商多以中小企業為主,廠商眾多,加上臺灣內需市場受限,故零組件市場多以外銷為發展重點;且近年臺灣汽車零組件廠商更逐漸開始進入價格差異化市場,在境外投資設廠及與國際大型車廠合作,逐漸轉型進入原裝市場,加上汽車逐漸走向智慧化、潔淨化與電動化,汽車零組件廠商的商機也逐漸顯現,汽車零組件廠商如車燈、保險桿、鈑金、模具的產值的市占率幾乎都為全球第一位,全球市占率高達80%~90%,展現了臺灣廠商的競爭優勢。
二、中游
汽車業的中游為中心組裝工廠,中心廠組裝汽車的過程包括車體焊接、塗裝、部分零組件之預組裝,最後進行整車的裝配。整車廠將零組件外包給一級衛星廠,一級衛星廠再將細部零件轉包給第二級、第三級衛星廠,形成多層次的分工結構,中心廠整合長期合作之上游零組件廠商及衛星工廠,以即時提供下游銷售端所需之整車、零件及技術服務,使下游銷售業者得以減少自備庫存之相關成本,並降低經營風險。一部完整的汽車在出廠前必須通過各種不同條件的檢驗與測試標準,經確認合格之後,安全可靠的汽車才算生產完成。目前國內整車廠主要分布於桃竹苗及屏東為主;而汽車零件業則分布於桃竹苗及台南等地。
國內汽車早期因技術不成熟,車廠多與國外車廠簽訂技術合作,零組件大多以散裝零件進口組裝,之後隨國內車廠相繼設立,開始導入座椅、懸吊、傳動系統零組件等生產技術,又因國內鑄造、沖壓、鍛造等技術趨於成熟,剎車、儀表、轉向系統已達到國產化目標,國內零件自製率逐漸高達70%後,但因國內市場小,廠商轉趨開發關鍵零組件以擴展外銷市場;而自2002年後加入WTO後,廠商積極加入全球分工體系,汽車開始嘗試出口東南亞(整車及完全拆散進口後組裝CKD),以及經營中國大陸市場,透過兩岸分工體系,逐步將臺灣技術能量導入中國大陸以獲得量產規模效益。
近年臺灣廠商因具優良零件設計製造能力、良好工廠管理能力、及彈性生產並保持優良品質,產品外銷歐美多年;且整車製造受到國際市場肯定,亦能發表自主品牌,藉由自主品牌的發展,國內廠商已能掌握完整的汽車供應鏈,有臺灣廠商具有ICT電子產業優勢,國內整體汽車電子產值達新臺幣1,600億元,而零件產值為2,342億元,外銷金額達2,145億元,在在顯示了臺灣汽車工業發展的一項重要里程碑,也進一步提升了臺灣零組件廠商在汽車供應鏈的地位。
三、下游
汽車業的下游則為車輛銷售與售後服務,國內車廠多有技術合作母廠,因此均具備完整供應鏈以滿足市場對於不同車型的需求,裕隆汽車主要技術合作對象為日本的日產汽車,和泰汽車則為日本豐田在臺灣代理經銷商,中華汽車則與三菱簽訂技術合作契約,而三陽工業在終止與本田技術合作後,轉與韓國現代汽車技術合作。國內車廠旗下都有諸多經銷據點以銷售自家品牌車款。銷售的車輛多為商用車、中、小型轎車、休/商旅車,目前也多以臺灣地區為主;而整車廠的外銷市場也正逐年擴展中,但因國內汽車市場目前已趨飽和,而進口車也因加入WTO後,貨物稅、關稅下降等因素而增加競爭力,故國內汽車業皆以多品牌專業製造與銷售,努力提升各品牌製造品質、成本、交期及服務滿意度,提供各品牌專屬的客製化服務與售後服務。
目前全球前三大汽車市場排名分別為中國大陸、美國及日本,而印度2017年已超越德國,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。2017年全球汽車銷量有可能突破9,000 萬輛,較2016年增長2.7%,其中中國市場佔四分之一以上,顯示傳統汽車需求依然強勁,究其原因是西歐市場需求持續反彈,以及巴西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需求復甦,目前新興市場早已是全球汽車銷售的主要成長動力,新興市場銷售從2010年開始占全球銷售比率過半,而亞洲購車者是整體汽車銷量成長的主要原因,尤其中國從2009年起就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。
統計2017年前10月全球銷售前三大排行的汽車集團分別是 Volkswagen 集團、Toyota 集團以及Renault-Nissan聯盟,全球銷量都高達800萬輛以上。
而國內車市2017年全年累積銷售達到444,669輛,與2016年439,629輛相比成長1.1%;而新車市場則較2016年多銷售了5,040輛。觀察2017年車市變化主要關鍵是SUV於市場上的熱度升溫加速,以及上進口車的強勢進襲,近年全球吹起一股休旅車風,成長速度遠高過一般房車,2017年進口車市場銷售185581輛,與2016年相比高達8.9%的成長幅度,市占率更達到41.7%的水準,國產車市占遭到進口車侵蝕已不是新聞,且台灣汽車產業的產值逐漸衰減到2016年只剩1906億元。
追根究柢一輛國產新車的完成至少要有三千套模具,但因為產量少,每出一個模子要攤提好幾年;反觀進口車只要有新改款,就可以即刻引進最新的車;又國產車從計畫到開模、與零件商開發零件,到生產上市,最少要三年時間,而近年,也因全球各車廠的安全配備發展神速,例如車道偏移、盲點偵測系統等,甚至是六具安全氣囊都變成標配。而和進口車相比國產車似乎顯得較貴、配備又不齊全,加上政府在取消國產車自製率的貨物稅減免獎勵及進口配額後,國內已無相關汽車產業政策,這日益衰退的國產車市場值得政府重新思考檢討。
目前臺灣車輛產業廠商家數約2,500家,隨著國內生產技術及產品品質逐漸受國際肯定,車廠整車逐步朝向中東、俄羅斯及東協等全球市場外銷與布局,突破創新,臺灣具備完整汽車零組件產業供應鏈,成上、中、下游綿密的供應網絡,加上技術品質優良,又全球主要車廠對於零組件採購也多移至亞洲與中國大陸,臺灣占有地利之便,故未來臺灣車廠仍將擁有相當地競爭優勢。
而隨著國際大廠對車聯網的重視,帶動了汽車智能化趨勢發展,透過無線通訊技術將車輛相關資訊傳達到遠端管理平台,將汽車作為大數據中心,並整合導航、娛樂、資安、通訊等服務以及汽車性能的提升,若臺廠能加快腳步,未來商機無限。
展望2018年,景氣逐漸回溫,加上美國升息與減稅效益下,必可助長股市上揚,帶動整體消費市場熱絡;又國內汽車總量超過二十年的高齡車達92萬輛,顯示台灣車市仍有相當的潛在換車商機,而伴隨著無人駕駛汽車和車載系統技術的進步,汽車產業未來商機不可小覷。
資料來源:
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 http://ic.tpex.org.tw/introduce.php?ic=3000